疫情之下工業園區的喜與愁
“疫情之下,復工復產”。盡管國內疫情防控的持續向好,但國外疫情的輸入風險造成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加之疫情導致外貿需求的銳減,企業的復工復產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及時掌握轄區企業的復工復產情況,從而匹配精細化的解決方案愈發緊迫,成為他們亟需解決的問題。在全盤、及時掌握企業復工情況難完成的背景下,工業園作為企業法人的聚集地,成為了反映城市復工復產情況的風向標。
中國聯通大數據智慧足跡依靠人口大數據,對全國31省返崗率和550 個國家級工業園區的復工情況進行分析,發現疫情之下全國返崗持續向好,而工業園區們,則是東邊日出西邊小雨,有晴也無晴。
(本文數據截至4月7日,如需了解最新數據情況,歡迎垂詢 010-83271027)
全國返崗率恢復7成以上,3291萬農民工滯留 目前,全國返崗率保持總體上升趨勢,從2月17日的38%提高到4月7日的73%。所以,當人們欣喜于全國七成的城市恢復堵車時,意味著城市正從疫情影響中走出來。 ▲ 全國返崗率日度變化情況(截止4月7日) 具體到省市而言,截止4月7日,全國25個省市的返崗率已達70%以上,其中山西、內蒙古、浙江返崗率超過80%,返崗率最低的湖北也已接近6成,為59%。 ▲ 全國31省區市返崗率情況(截止4月7日) 受疫情沖擊較大的農民工,也逐漸走出滯留了幾個月的家門,奔赴全國各地。通過人口大數據的行為集成分析,2019年全國農民工外出務工人數約1.7億。截止4月7日,滯留的農民工數據為3291萬,其中河南最多,共450萬,其次為湖北、山東、安徽、河北、湖南等農民工輸出大省。 ▲ 全國31省區市農民工滯留情況(截止4月7日) 園區復工,幾家歡喜幾家愁 目前,全國共有國家級園區552個,因邊界問題剔除兩個園區后,我們統計了550個園區的復工復產情況。 截止4月7日,園區總體復工率達70%,較3月27日上升37個百分點。從地理分布看,西北、華東的工業園區復工率較高,均在75%以上,西南工業園區復工率為70%,華北的工業園區復工率最低,僅為61%。北京工業園區受政策影響因素較大,復工率僅為40%。(復工率=園區當天在崗人口/春節前在崗人口)。
▲ 國家級工業園區復工情況(截止4月7日) 比較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四大重點城市群,園區復工情況差異明顯。其中,長三角工業園區復工率最高,為77%,珠三角和成渝緊隨其后,分別為72%和68%,京津冀復工率僅為60%。 具體到行業而言,數據顯示,電器器材、服裝紡織和黑色金屬三類園區的復工率最高,分別為77%,76%和74%,園區內的復工態勢較好。而旅游業因出行限制復工率最低,為55%。此外,國際貿易和汽車制造業等外貿依存度較大的產業園區復工率也相對較低,分別為65%和66%。 ▲ 工業園區分行業復工率 通過對上海、大連、寧波等10個重點港口城市園區的關注,我們分析國外疫情對復工復產的影響。以上海為例,園區復工率僅為60%左右,相比江蘇省園區復工率低了20%,意味著比起傳統制造業,外貿出口類園區復工率受疫情影響更大。此外,舟山、大連、青島和營口的園區復工率也低于該城市所在省或鄰近省份的平均工業園區復工率。 ▲ 10個重點港口城市園區復工率和港口城市所在省份復工率 未來,面對常態化的疫情防控形勢,以及勞動力滯留、內外需等因素影響,園區們還將面臨諸多挑戰。對地方政府接下來的復工復產推進工作,建議更好應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有的放矢通過減稅減費、信貸債券等手段,打出一套政策組合拳,從而激發企業復工復產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