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往春天的長三角
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抓好重點工作,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
長三角都市圈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全文共12章44節約3萬余字,全面描繪長三角三省一市共27城未來五年的一體化發展藍圖。綱要的發布,標志著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這一國家戰略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今年1月10日,上海正式發布《上海市貫徹<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方案提出,上海將深化“五個中心”核心功能建設,圍繞“1+8”推進上海大都市圈協同發展,聚焦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等三大重點區域率先突破。
正式開啟新征程的“長三角都市圈”號高速列車準備的怎么樣了?中國聯通智慧足跡依托手機信令脫敏數據從“人口+”大數據視角,以首位度、人口熱度、聯系強度、外來濃度和發展厚度等五大維度,重新看看長三角都市圈的發展現狀和特點。
—— 概念闡釋 ——
城市首位度:用于測量城市區域主導性的指標,反映區域中各種資源的集中程度,一般用一個地區最大城市與第二大城市經濟規模之比來表示這個最大城市的首位度。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結構正常、集中適當;大于2,則存在結構失衡、過度集中的趨勢。
人口熱度:單位面積土地上的活躍人口數,可借助熱力圖直觀展示。通過手機信令脫敏數據對人口分布進行感知,并將時間粒度進一步縮小,適合研究以天為單位的人口動態分布,為進一步對人口密度動態預測提供數據基礎。
聯系強度:基于日均的城市間來往用戶量測算區域之間的聯系強度。通過數據識別在居民在區域內各個城市之間出行軌跡,以人員流動方向和數量表征城市相互之間聯系強度、聯系范圍,由此分析和劃分都市圈體系等級結構。
外來濃度:分析都市圈城市本地常駐人口的春節目的地,推測該群體其故鄉分布。利用年齡段與歸屬地等屬性對人口進行劃分,了解各類人口構成比例和靜態聯系,結合空間分布信息,測算不同類型人口的結構特點,深度反映了片區的各類人口真實情況。
發展厚度:綜合分析上述都市圈城市人口活躍總量,常住、工作和居住人口,人口職住分布、人流往來遷徙等多個指標,洞察分析和綜合衡量城市圈和經濟圈的發展水平和發展趨勢,定性判斷都市圈城市或區域發展的未來。
01 首位度:涓滴效應明顯
如果僅從統計數據來看,長三角的首位度最高,而京津冀的首位度適中,與我們直觀認識上的京津冀地區單核心,長三角多核心結構不一致。
為此,我們利用日活躍人口數量的首位度進行再次分析,發現京津冀的首位度大幅上升,甚至與長三角基本持平,意味著京津冀地區的集中主要體現在日常人口活動中,存在極化效應;而長三角的人口活動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首位度,存在涓滴效應。
(注:涓滴效應也稱作“涓滴理論”,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并不給予貧困階層、弱勢群體或貧困地區特別的優待,而是由優先發展起來的群體或地區通過消費、就業等方面惠及貧困階層或地區,帶動其發展和富裕,或認為政府財政津貼可經過大企業再陸續流入小企業和消費者之手,從而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的理論。)
長三角地區首位度對比(依據手機信令大數據)
“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頂層設計出臺后,城市群發展迎來戰略機遇期,未來“一體化”與“高質量”成為長三角關鍵詞??傮w來看,從城市角度而言,上海仍將承擔龍頭帶動作用,地位不言而喻;杭州近年來因產業多元化發展而成為長三角人口吸引力最強的城市,常住人口突破千萬,投資潛力突出;蘇州制造業基礎強,且毗鄰上海,未來發展將全面對接上海,在規劃、產業、生態、交通等各領域進一步加強合作,發展前景可期;南京和合肥作為省會,優質資源集聚,發展潛力突出。同時,金華、湖州等G60科創走廊沿線城市也將顯著受益,城市潛力或將提升。而舟山、泰州、揚州、南通等城市將受益于高鐵規劃,對外連通性將得到極大改善。
基于中國聯通智慧足跡業內領先的P·A·D能力,通過對全國范圍內城市群/都市圈在人口分布、人口熱度、人口遷徙、聯系強度等方面的持續大數據分析,我們預計長三角城市群有望吸引更多人口流入,尤其是在創新導向下,對人口結構的優化和高知人才的吸引力或將進一步提升。